一般來說,APS的實施其實是對企業管理精細化水平的嚴峻考驗。我們存在著大量的基礎薄弱的企業,不管是在管理水平還是基礎數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問題。 APS一般來說是一個相對精細精益乃至精準的系統,寄希望于通過APS寫中送炭似的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當然是一種考慮。但基于企業當前的管理基礎薄弱或落后的現狀下,探索APS的可行實施策略,也是甚至是一種更加重要的考慮。
(1)當日事當日畢/俄羅斯套娃。
APS的復雜性之一就是工序之間的緊密銜接,在一天之內面向某個訂單,時間多個工序之間的流轉的,從而就對工序開工完工的時間節點會有比較精細的安排,但在基礎薄弱的企業,其實這種安排是非常困難的,受制于各種各樣復雜動態的因素,很難實現。如果必須實現了,就是傳統的一種APS。但筆者也見過一些企業,規模不大,手工管理及計劃安排更多的是一種日計劃,對于工人來說完成當日工作量(計件)就可以。其實隱藏在這個背后的最核心的一個特征就是:訂單的工藝流程在一天或者半天為時間單位內不存在工期之間的流轉。這將消除掉絕大部分APS難以實施應用的問題,這是一種可行的策略。當然了,這種策略有其適應的局限性,但應該可以解決相當一部分企業,尤其是小微的計劃排產問題。 從APS技術角度來說,其實這也是對時間窗口的一種靈活運用,相信有這個技術經驗的人都可以體會到其中的味道。本質上來說,這種技術策略具有非常大的潛力,甚至可以衍生出一套新型的嵌套分塊求解的理論(突然間想到了很多東西,寫東西其實對自己也是一個深度觸發的過程,待后續整理)。這種策略主要解決的是銜接不確定性的問題。
(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傳統的APS都是工具都是對于資源特定時間段的占用作為計算核心以及表現形式,當這個精確的過程遇到粗糙的現實的時候,基本上是一個僵化的APS處理方式。當我們用這種方式進行長期計劃排產的時候,可執行竟是具有很大問題的。所以也有一種APS的方式是反應式排產,這種方式就是將長期和短期進行了一種區分。這種策略其實是一種事件式驅動的處理策略,就區同一條路逐步的往前延伸一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但這種策略本質上來說,除了事件之外,其實對任何一個作業都有一個開始和結束及其對資源狀態的變更。這種機制是可以演變為一種與傳統的APS排產不一樣的,甚至是一種新型的求解機制,既可以適用于當前基礎薄弱的企業排查問題的求解,也適用于引入比如模糊或支持人機深度融合交互場景模擬形式的柔性應用模式,以降低基礎薄弱企業的不確定性對APS的制約,并且能夠與企業當前排產調度方式的深度融合,應該是非常容易上手和接受的。這種策略主要解決的是動態不確定性的問題,甚至非常適合向可重構控制調度方向發展。(其實這也是一種相對另類的排產調度理論,但應該對于基礎薄弱企業來說非常用武之地)
(3)俄羅斯方塊。
這個國外其實有一款非常著名的APS軟件,用的就是資源能力池分配的方式進行排產,只是他似乎是起了個頭,但并沒有走向極致。其實這是一種將傳統的APS排產調度轉化為幾何圖形拼接的問題,就類似俄羅斯方塊一樣。在這種排產調度理論下,所有的制造資源其實都是具有時間和空間兩維屬性的,其中最典型的一個特點就是將空間屬性和時間屬性的雙向轉化,不同的資源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就如同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一樣。這種方式其實也非常適合基礎薄弱的制造企業應用,因為基于能力池本身的彈性及其分配機制是可以兼容或者說消化掉很多不確定性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是對前面說的第1種排產調度理論的另外一種視角或者說升華。因為從能力分配的角度,其實就不是在過于強調工藝流程之間的緊密銜接,自然可以解決過于精確的傳統APS排產所導致的問題。這種策略其實是解決銜接和動態不確定性的問題的集成策略。(其實這種方式也是一種排產調度理論,不僅適合于基礎薄弱企業的排產調度問題求解與可行應用,也非常有利于發展出一套多車間/多工廠/多制造基地的協同排產理論)
………………………………
APS其實現在處于一種破局或破繭前的黎明階段,上面提到的三種理論其實都有很長的歷史研究底蘊可以借鑒利用的,并不是全新的,但所有的理論方法,都是為有準備的頭腦而準備的。
希望拋磚引玉引起大家的注意,也歡迎大家展開深入討論。
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作者信息:王愛民,工作于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化制造研究所,長期從事APS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智能制造隨筆,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探討合作。
微信號: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