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朋友幫著安排跟一個似乎超大或者超有野心的公司做一個交流。對方還很認真的梳理提出了9個問題。每一個問題的內涵都是極其的龐大呀,說實話,每一個我都回答不了。但因此,更要提前做一些準備,不管是不是抓住了題意或者說給出了思路,算是自己的一種認識吧,總不能什么都不說吧。所以,這篇公眾號文章屬于無題和雜談。
問題整理:
1、數字化工廠過程中如何避免數據孤島的產生?有沒有一些方法或途徑可以減少數據孤島的影響?
數字化工廠是連續規范無中斷的方式實現信息自動流動下的集成,本質上來說是管理自動化的范疇。只要業務界面輸入輸出,交付物和接收物能夠規劃清楚,信息孤島就不會出現。
只有在精益等先進制造模式的指導下,才能有效的做好規劃,否則信息孤島是必定會出現的,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遠看的深。
通過建立數字主線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孤島的影響范圍,或者說消除信息孤島。
2、智能制造從技術和產品角度來看有沒有跨行業或通用型較高的關鍵技術?國內在此領域發展如何?
智能制造是個理念。數字孿生也是個理念。沒有什么通用的關鍵技術,只是技術的思想是通用的而已。任何行業都是有這些特點的,而行業特點最突出的其實就是工藝或者說行業知識。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任何成型的現成的或者通用跨行業那種對工業場景普遍適用的技術或技術產品。
當然了,在一些點(而非線和面)的技術上面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跨行業用性的,比如說機器視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處理算法,其實所謂的算法,最終都是歸結到數學上面來的。但這個都有賴于你能夠對行業問題做出明確的分解到技術落實與實現的需求上才可以,并且要分得足夠的細。
國內基本上是在跟風跑吧,但是跟的很快,國外有什么先進的東西出來,我們會很快的加以引用的。
3、如何全面地認識制造業與智能制造?創業公司如何尋找自己的深耕方向或領域?
離開了制造業的智能制造是無本之末。脫離了制造業務場景的智能制造只是一場玩笑而已。
創業公司應該有自己的技術優勢。最簡單的辦法,去對標國外細分行業或方向的一些東西。借鑒、對標來發展出自己的結合中國國情的特色。這應該是最快的路,所以參加工博會之類的還是很有必要的
4.目前國內各大行業智能制造的發展情況如何?哪些行業做的比較好?
大的行業來說,離散和流程。流程可能稍微好一些,因為這個更多的是基于高度的自動化而開展。
離散行業當中的家電、汽車、電子等行業,因為競爭激烈有壓力或者說比較容易獲得國外技術進行提升的較快。
總體上來說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智能制造做的相對很好。因為都是被快節奏的底層執行所推動的,否則企業整個的技術節奏就不平衡了。
5.目前智能制造在行業中的應用實踐如何?在提升企業生產效率、毛利率提升方面是否達到預期效果?
目前的智能制造基本上來說還是偏于表面的。其中最應該強調智能的是對行業知識的封裝和沉淀,這一塊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得到很大的重視。
生產效率的提升目前確實是提升了,但這很大程度并不是智能制造的功勞而是自動化的效果,雖然是打著智能制造的旗號,雖然有部分企業通過數字化業務系統的建設在管理效率上面也有一定的提升,但整體上來說仍然是屬于隔靴瘙癢的處境。
以前的智能制造主要是偏重于技術,其實并沒有對標企業的毛利率等運營效能的提升,但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提出,這一塊兒正在改觀。
總體而言,就智能制造而非自動化制造而言,投入產出比或者說預期的效果,應該是屬于差強人意的程度。所以目前的聲音似乎弱了下去。
6.以目前國內制造企業的現狀來看,作為軟件類企業,智慧制造從哪些方面切入更容易獲得客戶認可,產生更大效益
物化落實精益生產理念等管理型軟件是當前缺乏工藝人才的軟件企業所能夠抓住的最好的和最后的一根稻草。但這個其實仍然并不是制造的核心業務,或者說核心追求。
7.制造業中如何完成雙碳目標,綠色工廠建設之路需要如何來逐步實現,現階段針對雙碳目標的速成手段有哪些?
對于單獨的制造企業,制造企業作為生產部門,從根本上來說是要改變工藝才能夠有效實現,在日常手段上,可以通過能源的精細化管控來部分的提升雙碳水平。對于制造產業鏈來說或者面向產業集聚區。是有可能發展出一些集約化的雙碳措施的,
我對綠色工廠不太了解,那綠色工廠一定是有一些衡量指標的,而這些指標應該就是我們的抓手,逐步在向下過對標分解出管理和技術方面的解決措施,抓住瓶頸重點和難點,尤其在現在通過數字化的手段來想辦法進行解決和優化。這應該是一個正確的做事思路。
按照輕重緩急解決最應該解決的問題,不管是管理上的還是技術上的,抓住重點,才能夠事半功倍。
8、智慧制造領域,符合國家戰略和發展趨勢的數字化轉型方向有哪些,如果按短中長期目標來規劃,應該如何來分階段完成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
企業工藝知識和機理的知識封裝與建模以及自動推理等方面,或者說知識自動化吧,這是永不過時,但是我們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的一個方向。這才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之一,離開了這個轉型的內在永遠也不會達到。
精益生產、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快速響應或快速應變、網絡化協同、大規模定制等先進制造模式,仍然需要大力的普及。缺乏這些先進制造模式,所有的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都是沒有靈魂的。雖然網絡化協同制造很重要,但過猶不及,那個更多的是做大而不是做強。
信息化補課仍然非常重要,也是我們非常欠缺的基礎,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問題仍然很多。同時,不能受過去對于信息化認知的過多不好的影響,也不能受制于各種三字經系統的教條性限制,一切要立足于企業的實際需求,該做什么就做什么,既有系統的邊界范圍,在先進制造思想的指導下,該打破就得打破。
雖然提了很多所謂的數字化提升,但其實更多的還是數字化落實或者通過數字化進行物化。對于企業來說。不管是管理還是技術。都是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而不應該通過拔苗助長來實現。數字化轉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要與企業的階段水平相適應的。
9.消費類場景中的自動流轉帶來的便利體驗可以在工業什么場景中體現
沒太看懂這個問題,猜一下吧。
隨著用戶個性化意識的提升,以及企業響應能力的提升,或者競爭越來越激烈,訂單的碎片化越來越嚴重,其實這就是大規模定制,對企業的管理和技術能力都是一種極致的考驗。
……………………………
這次是絕對的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作者信息:王愛民,工作于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化制造研究所,長期專注從事APS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智能制造隨筆,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探討合作。
微信號: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