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訪多家MES需求企業,有些體會分享大家:
第一,工廠是聚焦交付的,所以信息系統建設必須與客戶交付密切相關。
交付的產品,所以信息系統的建設必須要圍繞產品交付展開。有交付產品直接相關的是產品設計、物料、產能、制造過程和生產計劃。則,相依的信息系統,應該是PLM、ERP、MES、APS系統。
第二,交付過程其實是物料流動的過程,管理物料的流動性是關鍵環節。
管理物料的流動性,首先是生產計劃,則需要APS,其次是執行過程,則需要MES,其三流動的是物料,則需要ERP,管理好進銷存。
第三,根據產品和制造過程的特征,可以把制造過程區分為裝配為主的場景、制造為主的場景、制造和組裝混合的場景。裝配為主的物料齊套的關鍵,APS非常關鍵。制造為主的是產能充分利用,APS也很關鍵。制造和裝配的混合場景,APS更加關鍵了。
——
所以,制造企業在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的業務需求,要圍繞交付展開,建設的原則如下:
1、不要用信息系統建設替代管理改善。信息系統是賦能業務過程的工具。
2、信息系統建設需要逐步展開,需要把握好信息系統建設的順序。
首先,ERP系統建設。ERP系統是最基礎、最基礎、最基礎的信息系統。
其次,或APS系統或MES系統建設。裝配類的企業,APS所要求的基礎數據不高,數據量也比較好,系統也相對簡單,可以非常方便地實施。加工類的企業,排程相對比較復雜,也需要MES報工的輔助,或先建設MES,或一起建設,輔助業務實現。
3、極簡化原則。只建設所需要的系統,只建設所需要系統的模塊,寧愿用Excel等線下工具輔助,也堅決不多建設低頻、低效的信息系統,用極簡的子系統構件圍繞交付的系統,賦能系統。信息系統建設的極簡化原則,不僅要體現在系統規劃、設計、系統、子系統、模塊等各個環節,也體現在數據、應用精度等各個環節,確保系統最簡化的應用是核心關鍵。
——
制造企業是一個物流過程,庫存轉移的過程,流動性管理是關鍵要素。
制造的物流過程,需要經過多個閘口:
第一個閘口,是工廠供應商到材料倉。物流經過這個閘口時,既不要數量上的多,也不要時間上的多,需要剛剛好:即,到達的物料=作業所需要的物料,數量不多不少,時間不早不晚,而且要隨時滿足變化的作業需求。
第二個閘口,是原材料倉向車間投料。物料經過這個閘口時,需要考慮三個因素:投料的品種、數量和時間。而要確定這三個因素,必須考慮車間的產能限制(有限產能)、物料限制(物料約束)、工藝限制(工序屬性),即在考慮產能、物料、工藝三個約束環境下,確定投產的“品種”、“數量”、“時間”。
第三個閘口,是個順序流動的閘口,一般是不做限制,先進先出即可。
第四個閘口,是非常關注的一個閘口。這個流向客戶的閘口,有MTS備庫式、ATO訂單式裝配、MTO訂單式制造、ETO訂單式設計四種模式。其中ATO、MTO、ETO是訂單模式,而MTS備庫式,有預測備庫、補庫備庫兩種方式,而且往往以預測式備庫為主。
物料和產品在這四個閘口中運行的控制機制,是生產計劃和控制,需要通過“主需求計劃”、“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作業計劃/到料計劃”實現協同,并通過投料控制的管理環節實現,實現ConWIP(常量在制品)模式,實現原材料進、產品出的全過程。
注:個人認為:預測需求-需求沖銷-產銷平衡-產品組合確定的過程,就是S&OP過程。S&OP計劃,其實是主生產計劃。以此,可以進行物料需求計劃和日作業計劃的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