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行數字化轉型,都在遴選數字化車間或者智能工廠,也都出臺了一些評價指標。而這種評價其實是一個很復雜的事情,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各方看法和思考。
本文只是一些探討思考,不針對任何地方的現有的已出臺的評價方法或指標體系。
(1)就技術要素而言,全面性不是必然的。
數字化轉型語境下的數字化車間或者智能工廠的評價,一般來說,可能都會給出一些較為全面的指標體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術環節以及要求。一般來說都是比較全面的,但是全面是必然的嗎?
任何企業都有自己的競爭優勢,或者想要發展得到的競爭優勢。數字化轉型也是要圍繞著這個競爭優勢來做事或服務的。有的企業想做大,想要提升效率,而有的企業是想做強,想要提高質量,這個對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重點肯定是不一樣的。有的企業偏重于制造生產,而有的企業變重于設計工藝(對于數字化之間或者智能工廠來說,有的企業可能根本就沒有設計)。其生產過程的組織及其重點也都是不一樣的。
全面性并不是必然的,甚至性價比是不好的,尤其是可能要花80%的經費解決20%的問題。就如同ISA 95關于MES規定了11個功能模塊,但企業用腳投票,事實上也沒有這么干的,也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
(2)數字化業務的開展程度,體現為線上與線下以及人與機器/產線/工廠(人機系統)的介入或融合程度。
線上與線下在業務體系當中做占據的比例程度,這是一個評判指標,比如集成。
數字化所代表的數據、指令乃至文件、程序等,在系統當中或生產體系中的體現,也是一種評價指標,比如無紙化。
在人機交互體系當中,人具體在做一些什么事情,是事務性的事情,還是帶有決策判斷性的事情,這是決定所謂數字化車間或者智能工廠是否只是將手工模式計算機化而已,據此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評判指標。
換個角度,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說而不是從企業自身的角度來說,所謂的機器換人降低就業可能并不是所期望的,人如何能夠真正的發展并且發揮作用才是希望的吧。
(3)雖然數據的采集是基礎,但是對于數據的分析應用才是重點。
數據是用來應用的,而不是過程記錄或者說存檔入庫而已。數字化車間或者智能工廠,不管是數字化還是智能,都體現在數據的分析應用上,解決了什么樣的生產優化與管控問題,這才是重點。
尤其對于車間或者工廠來說,就是圍繞制造及其過程本身,比如對于工藝的優化,比如對于質量的改進。
(4)數字化車間或者智能工廠的建設都是非常功利性的,運營效能指標的改善將是評價重點。
不同的行業企業,可能有一些共性的運營效能指標,但追求競爭優勢的企業一定有自己個性化的要求。在哪些運營效能指標方面作出了改善,這應該是評價的重點。
比如降低庫存或者說提高了庫存周轉率(成本),這個里面其實隱含了精益思想的貫徹,以及對于排產調度的隱性要求,甚至包括關于供應鏈方面的一些預測評估。
比如針對突發生產擾動的快速響應速度。記得參觀西門子成都工廠的時候。那邊的介紹人員就說從接到銷售訂單到生產現場數據鏈路的響應速度,似乎是控制在20分鐘以內。當然了,還有針對各種來自企業外部和內部的生產擾動。這個其實是考驗的是數字化車間或者智能工廠的協同方面的應用效果。
比如產品質量的一次直通率提升程度,這個也是對于相關技術和系統應用的綜合效果。
(5)自動化當然是數字化的一種體現,但還是要理性看待。
自動化代表了制造工藝的物化與沉淀,企業追求是毋庸置疑的。但對于數字化車間或者智能工廠來說,自動化是只是可以參考但未必必然參考的一種基礎而已。如果一定要參考,那一定會要求自動化所體現的行業產品生產的工藝特點都是什么?尤其是在工藝知識沉淀方面,自動化產線上面是如何沉淀或者實現的,這才是數字化或者智能發揮優勢的地方。如果只是手工操作模式的規范化并通過自動化的方式得以實現,這個應該也不是地方政府所希望的數字化車間或者智能工廠。
如果是長期穩定的產品任務,進行自動化的升級改造,這是可以的。但關于自動化,一定要回答一個問題,如果有柔性的需求,怎么解決?
………………………………
數字化車間或者智能工廠的評價,其實是一個眾口難調的事情,就如同高考一樣,總是要給出一些評價指標的。但是與業務融合以及為效能指標改善,這都是應有之義??陀^的打分評價要有,主觀的效果評估(其實也是客觀可量化的)。
本文只是對于數字化車間或者智能工廠評價,如何更加科學合理,做出的一點思考。一己之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