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提出中國制造2025,以及智能制造、CPS、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數字化轉型等持續波瀾迭起和深入推進,各種各樣的討論和辨析已經非常的豐富了,時間上也已經有7年了,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都已經進入了深水區。七年之癢,在新的年份到來之時,是時候需要做一些反思和判斷了。
(1)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美好追求與落后的供應能力與水平仍然是尖銳的矛盾
需求側其實是很清楚的,而供應側則需要繼續發力。對標企業的需求側需求,想要解決問題,提升效能,其實是需要供應側一種系統工程上的整體提升。
政府的聲音和導向是非常明確的,但是標準和協會兩個方面,面向企業類型或者說行業的最佳實踐方面的推進組織等,其實是相對薄弱的,或者在形成合力方面開始繼續努力?;蛘邠Q一句話說目前主要來說還是企業和供應兩者之間的自由博弈,并且一定程度上處于過于散漫的局面。標準的嚴謹性和可落地性以及對于企業和供應商的約束性都需要進一步加強,協會可能更多偏重于事務性方面的組織工作。
供應側能力與水平的不足,也是很多企業想著自己投身自身數字化規劃與系統開發實施方式的一個主要推動力。姑且不論結果的好壞吧,這恐怕也是一個無奈之舉。
(2)先期發展或者宣傳的標桿示范企業,對后進發展企業的帶動作用仍然存在很大不足
總體而言,所有的項目基本上都是成功的,但實際上可能未必。我們習慣于過度宣傳,形勢大于現實還是挺嚴重的。
不可否認,一些標桿或者示范,還是有一些亮點可以借鑒參考的,但總體而言還是偏重于“點”上面而不是模式上面的最佳實踐,尤其在企業類型或者行業特點方面的體現,就有點乏善可陳了。先富帶動后富的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所謂先富的底氣不足或者說能否經得起考驗,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不管是在知識供應還是優秀經驗的總結推廣方面,我們做的還是少了些。這就導致后進企業在發展過程當中,很多可能還是白手起家,相似的教訓一直在重復。
(3)數字化補課一直在路上,摸著石頭過河的現象極其突出
筆者這些年也接觸和參觀了很多企業,甚至有些企業都是宣傳上數字化轉型效果很好的,總體感覺在應用深度方面來說更多的還是圍繞著信息化在打轉,或者說數字化補課一直在路上。再換一句話來說,更多的是將現有的工作計算機化,或者說將歷史的工作計算機化。
受外在的宣傳影響或者信息化部門獲得可容易獲得的業績的角度出發,偏表面的工作我們其實已經做了很多了,在這個過程當中,對于數字化轉型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于企業運行效能效益的促進,在認識上面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雖然一直在做事兒,雖然一直在摸著石頭,但,缺乏清晰的發展路線圖。尤其是將后續的深水區完全的不觸及或者說扔給后來者。甚至對于某些企業來說,雖然嘗試做了很多事,但事實上的本質還是空白,這幾年甚至這么多年,可能只是賺了一個吆喝。
…………………………
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作者信息:王愛民,長期專注從事APS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智能制造隨筆,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探討合作。
微信號: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