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數字化工廠車間規劃,已經有很多人提了和寫了很多想法和的東西,直接上來說建什么系統這個肯定是不對的,直接上來說面向什么業務其實也是不夠的。自己也是從事這一個行業的,說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1)始終對標短板,形成真正的推進路線圖
沒有對企業現狀的診斷與判斷,所進行的建設必然存在著盲目分散和重復的問題。這方面其實是需要利用管理上的短板理論的,總是在針對邊境重點難點??偸窃谘a齊短板,既可以解決問題,又可以凸顯價值。這就需要真正的推進路線圖,是具有次第關聯關系的路線圖。顯然那種大一統的齊頭并進的看起來很全面無所不包的其實并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因此,嚴格來說,沒有任何兩家企業的數字化工廠之間路線圖是一樣的。
(2)業務規劃是重點,數字化只是手段
一般落實到數字化基本上就是一種實現了,那對于企業來說,直接到這一步肯定是不合適的。企業的業務必然是需要一系列的內容和運行步驟的,業務的梳理或者說界面劃分是必須的,這樣才有可能支持利用數字化的方式實現連續規范或中斷的數據集成。
(3)不是現狀照搬,而是貫徹先進模式理念
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這是一個契機,提升企業運營效能水平的契機。如果只是現狀的照搬和計算機化,除了在效率上面有一些提升之外其實所有的深層次問題都沒有解決。雖然現在都在提智能制造,或者說在這個背景下面來做事,但其實智能制造只是更加突出智能而已。我們之前提的一些先進模式理念,比如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快速響應制造、全面質量管理、大規模定制一系列先進制造模式理念,對于企業來說永遠也不會過時。
(4)物聯自動化當然重要,但人與機器系統的協同和作用的發揮更加重要
重硬輕軟是我們經常犯的一種毛病,這個里面的軟不僅僅是軟件系統。尤其是人這種制造要素的柔性或者說軟性,其實是數字化轉型推進的核心考慮要素。人與機器系統的協同,一定要給出一種必要性的論證或安排,能夠把人納入到機器和系統的運行過程回路當中。原則上來說應該是人在于機器和系統的交互當中,能夠最方便直接和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智能作用,而不僅僅是重復性的計算機上的體力勞動,嚴格來說,如果是一種低智力活動的體力勞動是可以通過自動化的方式來實現的。在這個過程當中。與人有關的心理學,或者說組織行為學之類的理念和思想,需要在其中深入的貫徹和五化落實。
……………………………
先寫這些吧。
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作者信息:王愛民,工作于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化制造研究所,長期專注從事APS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智能制造隨筆,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探討合作。
微信號: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