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RP是信息集成
注:
(1)信息集成是為了實時共享和業務協作。
(2)全局觀念和全流程。
(3)內部是研發、管理和業務,外部則是整個供應鏈。
2、物料信息管理流程
產品結構是多層次和樹狀結構的,其最長的一條加工路線就決定了產品的加工周期。這個原理也就是網絡計劃中的關鍵線路法原理。
在對產品及各層次安排生產時,應按照產品需求的日期和時間往低層次安排,也就是倒排計劃,即從確定各層次物料的最遲完工與最遲開工時間開始。
因此,在制訂物料需求計劃時,需要考慮產品的結構,得出需求后,才考慮物料的庫存(含在制品)數量,再得出各層次物料的實際需求量。其中最終原材料就是采購的需求量,中間件就形成了生產的加工計劃,
注:
(1)物料管理流程-物料需求計劃
(2)可以看成BOM文件+時間+數量。(物料結構,時間,數量)
3、MRP系統流程
(1)主生產計劃來源于企業的生產經營規劃與市場需求(如合同、訂單等)。
(2)主生產計劃與物料需求計劃的運行(或執行)伴隨著能力與負荷的運行,從而保證計劃是可靠的。
(3)采購與生產加工的作業計劃與執行是物流的加工變化過程,同時又是控制能力的投入與產出過程。
(4)能力的執行情況最終反饋到計劃制訂層,整個過程是能力的不斷執行與調整的過程。
注:
(1)MRP系統流程是一個閉環流程。
(2)分為計劃層和執行層。
(3)執行層執行過程中可以反饋給計劃層。
(4)劃層次結構中,能力計劃用于評估其對應計劃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就需要調整對應的計劃,或者調整上層計劃。
(5)計劃是指生產計劃和物料供應計劃,而能力(指產能)主要是設備能力,人工能力及與生產相關的其他能力。
(6)計劃是負荷,需要能力來適應。如果無法適應,要么調整計劃,要么增強能力。(調整計劃的排期,或者通過技術手段增強產能,而最普遍的做法的是通過加班來增強產能)。
(7)小日本的JIT不考慮產能,指的是通過無限加班的形式增強能力。
4、時間概念
注:
(1)計劃期的跨度要覆蓋產品的的全周期,即要大于產品的總提前期。
(2)計劃期是相對于產品而言的,如果有多個產品或者多個產品系列,那么就有多個計劃期,是一個變量。比如A產品系列的計劃期,B產品系列的計劃期。
(3)計劃期的終點到時間最遠的的合同的交付日期。
(4)時段:計劃期時間分段的方式,比如年,季,月,周,日,分別顯示年計劃,季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等。
(5)時區和時界:對計劃提前期的分類。
(6)三個時區:計劃提前期,采購/加工提前期,總裝提前期。
(7)兩個時界:計劃時界,需求時界。
(8)提前期:計劃都是倒排的,指從交付日期,推算計劃工作開始日期或者訂單下達日期。從交付日開始算,整個計劃期就是計劃提前期。
(9)總提前期:從簽訂訂單到產品交付。
(10)累計提前期:從采購到加工到總裝完成。累計提前期 = 采購提前期 + 加工提前期 + 總裝提前期。
(11)加工提前期:累計提前期中生產加工的部分。
——
——